价值观才是人和人之间最深的鸿沟
不出所料,昨天的新闻又把朋友圈变成了热闹的战场。有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也有人冷眼相看出语相讥。 这样的场景在每一次热点事件爆发时都会出现。在生活中我们不会随便和别人聊起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但是有了社交媒体以后,我们的大脑像是装上了一扇窗,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瞥上一眼。不管是亲友爱人,还是几年十几年没有见过面的中学同学,或者是曾经帮你租过房子的中介,都能够知道你的想法,你完全无所隐藏。因为你转发的每一篇文章,你复制粘贴的每一条段子,分享到群聊天里的每一张图,都清清楚楚地表明了你的观点、倾向和态度。 你发出的每一条状态,不管立场如何,不管有多少人点赞,必然会有另一些人不快,觉得受到了冒犯。那些冲上来和你辩论,或者激烈地屏蔽取关拉黑的人还算好的;更可怕的是你永远不会知道有多少人默默看着你的朋友圈,然后在心里翻了个白眼,“没想到竟然是这么一个傻X”。 当大家都在自由表达,自然会产生观念的冲突。生活中交集不多的人还好,但问题是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同样不可能和我们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观点一致。分组是一个办法,但我们不可能在发每一条状态时都分一次组。在这件事上称赞你三观正,被你当成亲生的朋友放在特别分享组里,到了下一件事可能就是骂你骂的最凶的人。 因为观点不同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困扰,美国人比我们感受得更深。很简单的道理,因为美国有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党的许多政策都有着根本性的分歧,支持民主党的人和支持共和党的人也很难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对话。美国人的社交礼仪里有一点就是,不随便问别人的宗教信仰和政治观点,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选举投票时,每个选民把票投在哪个票箱也是很重要的隐私,外人不能随便窥探。 在面对自己亲近的朋友或者朝夕相处的家人爱人时,到底支持共和党和民主党这件事就很难隐瞒了。尤其是到了每四年一次的大选年,矛盾就会更加激化,即使是在一个已经相对较为成熟的社会,父子大打出手、朋友变成路人、夫妻一拍两散这样的极端例子也难以避免。 所以每隔四年,美国的媒体上就会集中出现“政治倾向不同如何保证家庭美满”之类的指导文章。《华尔街日报》几年前曾经有一篇报道,讲一对结婚多年的老夫妻,丈夫是虔诚的共和党支持者,而妻子则是忠实的民主党信徒。在一次总统大选投票前,丈夫正巧要到国外出差,于是就把自己的选票填好交给妻子,让她代为邮寄出去。 妻子为此很苦恼,不知道是应该忠于丈夫把选票寄出去,还是应